典型人物
Interviews
刘霞:焊接上海电气技术自主创新之路
2020年06月17日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距离前一次采访上海汽轮机厂(以下简称“上汽”)刘霞还是5年前,在采访中,刘霞思维敏捷、坦诚直接,典型的工程师形象;言语幽默、绝不冷场,就连和她合作过的央视导演都夸赞她为“工程师中的演员”。

一提到焊接,人们会立刻想到各种庞大的机器、闪烁的电光、炽热的工作环境、穿着深色工作服的工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是一个男性垄断的岗位,而从事汽轮机高温关键部件焊接工艺开发的刘霞,不仅成功研发了超越临界百万千瓦汽轮机低压转子焊接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汽轮机中低压转子技术等国家重大专项,还是行业内攻克尖端焊接技术的专家。这为她成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特别奖积聚了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更为她赢得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刘霞1

 

要把活做得漂亮

刘霞职业轨迹很清晰:1993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焊接工艺与装备专业的她进入了上汽锻冶处。工作7年,到2000年,师傅们都退休了,刘霞俨然成为“带头大哥”,肩负的责任更重,要解决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在日复一日严肃枯燥的工作中,她逐渐提高技术,找到乐趣,在焊接岗位上成长起来。

提及刘霞,可以说,他在上海电气的知名度非常高。她性格爽朗,待人热情,尤其是她那一串串的工作业绩和荣誉。大家都说,刘霞干起活来,总是精益求精。面对百万级机组低压、高压转子的焊接研究等十几项科研任务,面对大量的汽轮机焊接技术难题,她总是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要把活做得漂亮”,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又有人说,刘霞很有耐心。在年轻人面前,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传授着自己的技术经验。因此,年轻人很尊敬她,都亲切地称其“大师姐”。而她周围的人却说,刘霞特别勤奋,且韧劲十足,堪称“巾帼不让须眉”。因为勤奋,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成名。据说,仅《司太立合金堆焊》一项科研成果,每年就可为厂里节约两百多万元。

有一年,上汽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氩弧焊和埋弧焊设备。为了用好这套设备,刘霞硬在一个月的时间把几百页的原版资料翻得支离破碎,并把所有的细节都了然于胸,这令“洋专家”惊讶不已。再比如,一般的人,业余时间攻读一个硕士研究生,已经算是勤奋的。但是,她硬是更上一层楼,周末挤时间,去清华大学攻读焊接专业的工学博士,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旁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时。

然而,见过刘霞的人都说,很难把她与身穿帆布工装、整日与一堆冷冰冰、硬邦邦的铁疙瘩打交道的焊接工联系在一起。就连外国的焊接专家都很惊讶,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女性干焊接,而且是如此美丽的女性。刘霞不仅干焊接,并且掌握着焊接领域的“秘笈”。众所周知,转子是汽轮机中最重要的部件,其修复技术被全世界的同行视为核心机密,而她却深谙此道。然而,她却总是谦虚地说,这是在许多老师傅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东西。

 

不爱红装爱重装

《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把主要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其中,不乏骁勇善战的女英雄。她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了解、感动,更是尊重。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西门子都拍案称奇的刘霞。

这还有个小故事。几年前,有一群德国西门子专家到上汽参观交流,在车间看到她和她的团队在焊转子,其中一位专家对女性从事焊接工作颇为吃惊。因为在西门子,还从未有过女性从事焊接工作。刘霞自豪地告诉德国专家,中国不但有女性从事转子焊接工作,而且在上汽转子焊接的历史已有50多年了。说到焊接该转子的5条缝时,刘霞告诉他们,上汽只需一周就能完成时,西门子专家更是震惊,因为他们焊接一条这样的缝就需要一个月时间。

刘霞评价自己“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要下功夫,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认准了目标,坚持走下去,就是成功。”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而是基于她对专业的执着,不断探求可能性,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路。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深刻地体现在刘霞身上。1970年,刘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到大,母亲对其要求都很严格,所以从小就有点儿小叛逆,大学毕业自己可以做选择时,选择了有“海”的上海,终于脱离了父母的“掌控”。大学就读甘肃工业大学,阴差阳错地学习了焊接专业,虽然是学校的王牌,但内心还是无法愉快地接受。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总有些不近人情。焊接,容不得半点浪漫。每日,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帆布服,漆黑厚重的焊接面罩,沉重的大头鞋。整日面对持续的高温,汗流浃背时,衣服都会粘连在一起。有时,脖子上还要搭一条旧毛巾。休息时,用来擦拭额头和眼睛上的汗水。焊接过程中,不小心会被烫伤、刺眼的电弧光、还有弥漫的烟尘。

下班后,手是脏的,脸是脏的,连衣服都是脏的。记得,第一次焊接时,刘霞就因为面罩使用不当,眼睛被电弧光灼伤了,又红又肿。没过,与她一起进厂的16个大学生就陆陆续续走掉了9个。回家过年时,山东老家的亲戚问:“小霞,大学毕业找了啥工作呀?”她总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总感觉“焊接”有点儿“土”。有时,一些男同事也跟着帮腔:“一个小囡囡,整日价烟熏火燎的,有啥意思嘛!”忽然,她有些后悔了。厂里在“新建火电项目三年不开工”的时候,她甚至也动过跳槽的念头。

当时,厂里比较困难,每个月除了基本工资,几乎没有什么奖金。然而,厂里的一些人却在“身边无废品”的号召下个个干劲十足。记得,为了焊好秦山核电站汽水分离器,韩师傅竟然除了吃饭、睡觉,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任务上。二十多岁的小俞刚结婚,还没来得及度蜜月,就带领突击队奔赴电厂解决问题。为了加工出合格的零件,王师傅经常用车间里的那台旧机床加班到很晚……也许,正是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触动了她内心的某种情结。于是,她决定扎根上汽,干出一番名堂。

刘霞2

 

一如既往迈向自主创新之路

有了目标和抱负的刘霞犹如一个浴火重生的超级战士。作为上海汽轮机厂的焊接工程师和焊接转子工艺技术研发的项目负责人,刘霞挑起攻克各类转子顶尖焊接技术的重担,并把目标瞄向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窄间隙焊接技术,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汽轮机中低压异种钢转子的焊接。半年多的工艺开发过程,如今她仍历历在目。

起初,她并不觉得有多难,因为1959年上汽厂就开始了汽轮机低压转子焊接技术的研发工作,并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的应用。所以,就攻克联合循环异种钢焊接转子工艺技术,她给自己定的时间表是2个月。只是2个月后,试验并没有朝理想的方向发展,焊缝的质量始终不过关,更让她困扰的是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满怀信心的承担起这项工作,现实却是当头一棒,这时就开始怀疑自己,这条路到底行不行得通?内心很挣扎。”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和团队成员调整试验方案,详尽地梳理每一个试验参数,并针对每个参数设计试验来验证、排查,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

盛夏时节,她和团队成员每天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守在40多度高温的试验车间,根据工艺要求试验件还需要加热到150度以上,往工作台处一站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他们全然不知,脑子里装的都是怎么把技术难题尽快突破,可以开展产品转子的焊接生产。

经过细致、缜密、严格的试验,历经70多次试验失败,刘霞和她的团队攻克了异种钢焊接转子的技术难题,并在2008年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次年就投入商业运行。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异种钢转子焊接的技术空白。

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间,她不断地攻城略地,破关拔寨。2010年,第一根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汽轮机低压转子焊接成功,引起了西门子的高度关注,被国家能源局和机械工业联合会两专家组鉴定,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10年,攻克世界汽轮机焊接技术制高点——AP1000核电低压转子焊接技术,使上海电气成为全世界第二个自主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企业。2012年,攻克620℃中压异种钢转子焊接以及700℃异种钢转子焊接试验。2017年,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低压焊接转子产品试制成功。2018年9月,把该转子运往巴基斯坦卡拉奇……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刘霞和她的团队在集团的统一部署下,在上汽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

“工程师不是科学家,要成为科学家可能还需要些天赋,但要当好工程师,只要你足够用心,还是可以完全做到的。不管做什么,困难都会有,能不能坚持走到最后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我们在试验的时候,也有过迷茫、彷徨甚至放弃的念头,但是一咬牙一跺脚继续做,坚持不放弃总会找到突破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技术也一样。”回顾自己20多年的职业生涯,刘霞这样说,“作为一名女性技术人员,要充分利用女性的细心、耐心和坚韧,在技术自主创新的路上带领团队成员一如既往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