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
Interviews
顾晓建:与核电结缘的“判官”
2020年05月13日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闻其声,知其性;见其面,知其行。

从初出校门的青春葱茏到工作多年的成熟稳重,他,始终以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充实自己的职业生涯,坚守在核电质检岗位。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参与乐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检测项目,从二代加、三代加至现在的第四代核电,共计完成33个机组堆内构件的检测任务。他,非科班出生,发明了名为“一种激光对中测量系统”的实用型专利,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项发明对中检测控制合格率更是达到100%。他一跃而起,从生产一线脱颖而出。

他就是顾晓建,紧跟“一带一路”步伐,核电上的一名铁面无私的“判官”。

1

核电无小事

被核设备的“神秘感”深深吸引的顾晓建,于2007年从南通技师学院机械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因在校表现优异,被老师推荐到上海第一机床厂实习,从事装配检验工作。第一次接触核电现场,大量的程序文件、图纸等几乎将他“掩埋”, 零部件的标识确认、加工工序中尺寸检查、装配过程中的核对和验证、现场的技术服务……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但,困难并没有逼退他。

“每天按照‘三检’和‘四不放过’的原则检查每一个产品,甚至每一道工序。”时间一久,对于还没有成熟的顾晓建来说难免有些枯燥。有一次顾晓建“马虎大意”,量错了一个零件的尺寸,平时慈眉善目的张师傅竟对他暴躁如雷:“脑子清醒点,这活来不得丝毫马虎。这些东西可都是用在核电上的,如果因为这些设备的质量问题发生了大事故,我们都是要坐牢的!”师傅最后扔下一句“核电无小事”结束了训诫。

面对教育,顾晓建反思自己的错误,反复问自己:“我是否尽职了?如果放松标准,不按程序办事,不按图纸施工,那核电站能放心投入使用吗?”他静下心来,重温各类程序文件,每天仔细翻看图纸,认认真真打基础;常常泡在车间,每日对自己的工作区域进行现场巡查,进行质量隐患排查,总结、分析,做好经验反馈。

“别人做得好,我也一定行。”他还把“核电无小事”这句话刻在了自己的水杯上。就这样,在张师傅的教导下,顾晓建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业务水平。

核电“夜猫子”

“干一行爱一行,责任心一定要强,必须专心致志做好本职工作。”顾晓建说到做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他又被师傅推荐给车间主任,专门从事300MW导向套组件和筒体的对中测量。

众所周知,设备对中的精度和难度都很大,而且在对中测量实际操作中,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中测量都是“老法师”做的。高难度的挑战激发了顾晓建的斗志,他一边学习对中测量资料,一边熟悉对中测量设备。

“精确对中”控制着“控制棒”在快速落下时起到紧急停止核反应堆的作用,是核设备制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对提高核反应堆效率和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中测量时,核反应堆内构件外形尺寸不仅大,而且尺寸精度要求也很高,一般都在25丝以下。另外,对中不仅要求上下构件的同心度在0.25毫米以内,而且还要使与之相关联的嵌入件间隙不能超出正负0.05毫米的误差范围。

当时,顾晓建所操作的对中仪是光学对中装置,需要利用水银反射成像,而水银表面的精度受环境影响很大。“在对中过程中,为了避免环境对基准水银面的影响,作业区域内的空调、电风扇不能使用,所有人员尽量不动,”为了减少外界干扰因素和不影响车间正常的生产作业,顾晓建和他的团队每一次的对中工作都是在夜间进行。

“正常情况,完成一台机组的对中任务要到第二天黎明。”顾晓建回忆,“最快也要忙碌五六个小时,遇到不顺利的情况,至少要忙碌两三天。我第一次对中,整整用了三个夜晚才完成。”繁重的工作、长时间的精力集中会让人视觉和身心感到疲劳,有时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而他一点都不在意,没有打过“退堂鼓”。

就这样,他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一有疑问就跑到老师傅那里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对中测量的二十几台机组中,每一个对中测量数据都是100%合格。大家无不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刮目相看。“正是核电设备检验岗位让我拥有了格外细心和谨慎的性格。”

2

为核电“回炉再造”

“师傅教我们大胆心细,边学多练。”顾晓建工作日几乎每天上班12个小时,白天做专检,晚上搞项目对中。对中是门技术活,尤其对像他这样刚入司业务不熟练的他来讲,的确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到岗位工作后,顾晓建才意识到,日常的工作与他在学校所学的交集甚少。

2010,顾晓建报考了上海大学机械系的在职教育,在职学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像他这样战斗在车间一线的工人。那段时间,他的休息时间彻底消失了。学校工厂两点一线,每一个知识点能在工作中找到契合点时,能另顾晓建高兴上好一阵子。他在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士学位后,一鼓作气,又考取了全国职业技能检验高级工证书。“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那几年是我进步最快的。”在知识中获取灵感使顾晓建意犹未尽。

在那几年的时间里,顾晓建的技术水平可谓突飞猛进,他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从核电堆内构件装配到吊篮筒体机加工检测,从吊具及实验堆型试验到零部件出厂检验,从API激光跟踪仪、V-stars工业测量系统产品3D测量到现场对中,再到核电厂技术支持,他都做的风生水起。渐渐地,顾晓建成为车间里“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也正由于出色的工作,他被提拔为质检部装配检验组组长。

由于光学对中仪对周围环境要求十分苛刻,而且由于双眼长时间盯着光学镜头,眼睛往往被熬得通红,一个对中任务结束了,顾晓建的眼睛经常像被泼了辣椒水一般火辣辣地疼。“能不能改用激光对中呢?”2013年刚刚完成对中任务的他一边擦抹着眼睛,一边思索着:真能用激光对中,以后再也不需熬夜了,眼睛也不用再遭罪。

顾晓建凭借着光学对中的丰富经验,通过概率计算分析,他终于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激光对中测量方法。它不仅提高了对中测量精度,而且还可以很好地与光学对中仪进行衔接。经过试验,这项激光对中技术确保了核电产品的合格率高达100%,为核岛现场安装、调试和运行提供有力地安全保障。更值得高兴的是,顾晓建与技术部联合申请了名为“一种激光对中测量系统”的实用型专利,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记者在顾晓建的办公桌上依旧能看到《光学测量法》《现代测量技术》《机械测量手册》《激光跟踪仪》这些测量书籍。翻卷的书角,脱落的折痕不久,给他带去知识的同时,还让他收获了荣誉。

“每天都有应对挑战的激情和并肩作战的欢乐”

2015年5月,国内首台三代核电AP1000三门项目2号机组堆内构件在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制造完成并通过验收。三代核电AP1000制造工艺在国内还尚属首列,其中的堆芯罩的制造更是困难重重。

作为参与者,顾晓建对制造过程深有感触,堆芯罩为焊接结构件,高达4米多,薄壁,焊接过程中容易变形。焊接后的受力变形难以控制,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出错后都会“牵一发动全身”。整体式的焊接结构件代替二代加的围幅板组件,制造技术线路颠覆性改变,检测要求也有所不同,相应的检测方法也需要改变。顾晓建不断优化检测方法,与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实现了一套测量方案,有效地满足操作人员的校正及调整,焊接技术人员的焊接工艺步骤的调整与分析,他在参与质量检验环节中提供了检测的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公司后续大规模量化生产,在测量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这样的事情在生产过程中每天都在发生,顾晓建和他的同事们在干活的时候都提着一股劲,时刻准备迎接新挑战,用他的话来说:“每天都有应对挑战的激情和并肩作战的欢乐。”

现今,顾晓建的工作成绩也得到了公司和全市的认可。公司和集团的诸多荣誉被他收入囊中,还被上海市评委“优秀农民工”、“五一劳动奖章”和“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称号,顾晓建饱含感情地说:“这些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也是核电的大发展背景成就了每一位肯思考、愿动手的员工。”

这就是顾晓建,感性而又不失理性。